在當今復雜多變的海洋軍事戰略格局下,反潛作戰能力的提升對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戰略安全至關重要。中國科研團隊在水下探測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神奇長波反潛雷達的誕生,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徹底顛覆傳統極低頻雷達的諸多弊端,讓美軍核潛艇在中國周邊海域的隱身優勢化為烏有。
傳統的極低頻雷達由于其物理特性的限制,存在著部署規模龐大且無法機動的嚴重缺陷。極低頻信號波長往往超過 100 米,按照電磁波發射天線的理論要求,其發射單元間需要極大的距離,這使得傳統的極低頻雷達設備體積巨大,通常只能以陣列形式依托地面建設,無法靈活部署于艦船或飛機等機動平臺上。例如,一些國家極低頻設施就擁有長度超 100 公里的發射天線,如此規模的設施顯然難以在實際作戰中進行快速機動部署與靈活應對。

然而,中國科研團隊此次研發的長波反潛雷達卻獨辟蹊徑,運用創新的電磁波發射技術成功突破了這些瓶頸。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多普勒效應,借助高能微波合成技術在空中創造無線電發射源,從而能夠發射極低頻電磁波。這種極低頻電磁波具有卓越的穿透海水能力,能夠深入數十上百米的深海探測隱藏其中的水下目標。以核潛艇為例,當面對頻率低至 100 赫茲的信號時,其在海水中的雷達截面可高達 88 平方米,這使得通過普通磁異常探測就能偵測到水下目標成為可能。

在技術實現方面,該團隊已將發射陣列長度大幅縮減為僅約 100 米,這一成果堪稱革命性。如此長度的天線可以較為輕易地安裝在中國海軍艦艇上,極大地提升了雷達的機動性與部署靈活性。這些天線發射的高頻、高功率電磁波可在天空中匯聚,形成虛擬無線電發射源,并且通過陣列結構以近似高速運動的多普勒信號,使等效近光速運動成為現實,從而源源不斷地發射連續的低頻信號。同時,為解決信號接收問題,團隊采用在無人機上安裝緊湊型探測器的創新方式,由地面使用特制設備發射電磁波,與天空、無人機群共同構建起獨特的雷達回路,形成了一種分布式雷達系統。盡管目前該技術尚處于理論試驗階段,但已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反潛作戰應用場景中,現代潛艇多以靜音性能為核心設計理念,極力避免被探測發現。但一旦被中國的長波反潛雷達探測到,其龐大的艇體反射信號將極為明顯。雖然極低頻電磁波的探測精度相對有限,但確定潛艇的大概活動范圍已足以在反潛作戰中發揮關鍵作用。以往,水面艦艇的聲吶和反潛機的磁異常探測器受有效探測距離小的制約,在搜索潛艇時往往需要在指定海域集結大量兵力進行拉網式排查,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遭受潛艇的反擊威脅。而長波反潛雷達的出現,相當于為反潛一方開啟了“天眼”,能夠精準確定美軍潛艇活動范圍,使反潛力量的運用更加高效且精準,少量反潛部隊即可在其支持下執行大范圍的反潛任務。

以潛在的對臺軍事行動或南海等區域的戰略對峙為例,美軍在中國周邊海域,如南海、臺海以及西太平洋部署了大量先進的攻擊核潛艇,這些潛艇憑借其卓越性能與隱身能力對解放軍構成潛在威脅。若中國能夠運用長波反潛雷達技術鎖定美軍潛艇活動的大致區域,一方面,我方其他部隊可依據潛艇交戰距離短的特點有效規避其威脅;另一方面,我方反潛力量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對其實施精準打擊。美軍核潛艇造價高昂,一旦遭受損失,將對美國的戰略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其介入臺海等地區戰局的決心。從長遠戰略角度看,中國長波反潛雷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有力地提升我國在海洋戰略博弈中的地位,對維護國家海洋主權與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